SoLoMo概念近来风靡全球。这个新概念由硅谷创投教父、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在今年2月份第一次提出。他把现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整合在一起: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
有业内人士分析:SoLoMo是3G时代混搭的产物。“SoLoMo”,把当前最热的三个关键词Social、Local和Mobile整合到一起,其中,Social肯定是毫无疑问的趋势,从Facebook到Twitter,再到近期的Google+,都在一遍遍的证实社交网络的趋势。但现在,互联网发展了一大圈之后,又绕回需要本地化这个概念了。从这个角度说,技术的发展是一股非常强劲的力量。而Mobile的趋势是值得玩味的。之前,我们以PC为中心;现在,这个中心正在向Mo转移。不管是So,还是Lo,落脚点的终端,未来一定主要在Mo。有那么一部分人,永远是最敏锐的,他们早已经意识到SoLoMo的袭来,一些互联网和软件厂商正在通过产品、技术和市场演绎,让SoLoMo变成现实。
在中国,顺应和跟风SoLoMo趋势的企业不在少数,除了人人网,新浪微博也在SoLoMo概念上进行布局。7月21日,新浪和HTC联合推出微博手机“微客”。HTC中国区总裁任伟光表示,这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代产品,未来这样的“社交手机”还会有第二代、第三代。新浪CEO曹国伟认为SoLoMo代表着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而新浪微博也要符合互联网的SoLoMo趋势,其中“微客”就是新浪在SoLoMo战略下直面用户推出的终端。
从大众尚酷到KFC,再到康师傅、361度、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各行各业的广告主都开始尝试在人人网投放LBS广告,最大化地发挥社交广告的价值。其中,6月份康师傅每日C通过“人人报到”和“新浪微领地”两大LBS服务在全国16个城市展开的“鲜享新味”报到赢赠饮活动中,12天里,在超过10000次的报到中,成功到线下换领赠饮的比例达90%以上。
虽然当下互联网圈已经无处不在谈论SoLoMo,并且几乎所有人都想先行一步,但SoLoMo还仅为趋势,成为现实还有待时日。即使在互联网更为发达的美国也只是在混搭尝试阶段。
业内人士指出,从Facebook到人人网这样的“So”已经无处不在;而“Lo”则代表着以LBS(Location BasedService)为基础的各种定位和签到,它是Foursquare或者街旁,也包括FacebookPlaces和人人报到;“Mo”则是拜智能手机带来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主要是移动Market。但从中不难看到,至今还不存在一个企业将这三者完好融合的典型案例。至多只是如Facebook、谷歌等做到了其中的两者,并且他们在向第三项努力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如谷歌的社交一直掣肘,被寄予厚望的Google+也在推出几个月后出现流量下滑和用户粘度减退的迹象。
在此背景下,企业主就很难摸准SoLoMo的神经。仅仅是其中的Social就够企业主玩味一段时间,因为即使是社交平台自身也在探索更多的社交可能性,以及如何将社交更好地变现。如微博至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大多数企业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微博建立自己的网络品牌。不过,很多网络营销公司在此方面做着很多努力,但也大都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亿玛公司的微博广告交易平台,就是在亿告平台下研发的专门针对微博广告的垂直化新平台。微告目前主要基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通过其开放的标准API做对接,帮助广告主购买微博主的内容广告,并通过平台自动发布、监控。通过亿告大平台下的数据分析系统能为广告主的微博广告投放做一系列的后续效果评估。广告主可根据市场推广目标,挑选已加盟微告的微博,设定指定的投放时间将微博内容广告发布到微博上。
同时,随视传媒也试图通过微博管家工具,为企业的微博营销提供度量衡。随视传媒COO薛雯漪表示:“企业建官方微博很必要,但同时度量衡也是必须的。如果企业要想放心地在微博上建设官微,并长期经营它,就一定要有好的工具体系,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工具。”据了解,在随视传媒的微博营销之中,分为营销派和工具派。营销派做创意、制作,日常的运营维护、推广、找到名人微博去推,提高影响力。工具派以微博管家为代表,主要是做数据挖掘、评估,每个微博营销活动是否达到指标,每天微博上的舆论是正向还是反向。
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副总裁鲁娜认为:“社交媒体的核心是关系,没有关系谈不上社交。我们认为给企业做运营、做微博时,一定要注意‘三加一’的关系。三个关系就是和自身粉丝的关系、用户的关系、媒体的关系。其中媒体意见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网上最活跃、写东西最有质量、最有观点的还属媒体人士。还有一部分人是意见领袖,他不同于传统的影响人。媒体领袖也要关注,如果能够形成比较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比较好的。为什么是三加一呢?这个一就是和企业内部其它微博的关系,如品牌型微博和活动性微博怎么内部形成互动,就十分关键。”
清华大学网络营销专家姜旭平所说的:如果企业做得好的话,在互联网上不卖东西比卖东西效果好得多。随便举例,像一些化妆品或日化用品企业,它在网站上根本不卖东西,它只是告诉消费者,一些年轻的女士,如何把自己枯萎的头发变成一头漂亮的秀发;如何使自己的牙齿更白,更健康;如何使自己的皮肤更美白。从这个角度,商家很容易抓住人心,使消费者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了解了一些专业知识。这就是互联网营销,一旦有了这些专业知识,消费者购物时,那些从网站学来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会支配他的选择行为,买卖迟早会发生。
中国互联网日新月异,各种功能和应用层出不穷。但是当品牌的用户和潜在用户群体都转移到网络上时,企业就要将线下品牌优势转移到线上品牌的建立和维护。跟紧互联网的步调,进行混搭适时且适合自身的网络营销手段,这样才能在新生代的网民中拥有和线下同样的品牌形象。